《重生之工業狂潮》[重生之工業狂潮] - 第五百六十八章 為國接盤

一連串消息讓宋梓坤覺著憋屈。
還有一件事讓他心疼,那就是由他坐莊的鑫海股份股票一路下跌。
這次股價下跌不是遭到了狙擊,而是與國內經濟大形勢相關。
不久前「兩會」閉幕,證監會主席在回答記者提問時強調:「只要大家形成共識,今年就是資本市場的轉折之年」。
吳家棟在答記者問的時候,也多次提及「改革年」、「轉折年」。
在政策利好的預期下,A股和B股兩大指數出現了一波「兩會」行情,韭菜們有的抓緊吃進一批,有的及時解套離場,但好景不長,隨着新一輪股改開始,擴容壓力激增,華夏股市再次一路下跌。
所謂擴容,是擴大融資。
在1月初的時候,華夏人民銀行2005年工作會議上就傳出消息,新的一年銀行係統將支持擴大融資。
擴大融資的目的,是為了股權分置改革。
股權分置屬於華夏特色,是指在2005年之前上市的公司的股權結構中,既包括可以上市流通的股票,也包括很大一部分不可以在市場上流通的股票。
前者稱為流通股,主要由中小股東持有。
後者稱為非流通股,主要是國有企業的國有股,以及國企出售後股權轉給管理層的法人股。
股權分置屬於歷史遺留問題。
最初華夏開始搞資本市場,率先推出了一批國有企業上市,東華參股的鹿鋼稀土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是。
當時保留非流通股,是受到意識形態影響。
說白了,股權分置就是在姓公姓私爭論下誕生的貳刈子貨。
實際上許多國有企業上市時都是通過增發股票完成的。
比如某國企A估值為每股10元總股本為100萬股,這100萬股不動,再增發50萬股去股市圈錢,該國企A的市值變成了150萬股。
然後,100萬股成為非流通股,佔總股比的三分之二,股市上流通的50萬股佔三分之一。
這樣做出現的問題就是:同股不同權。
非流通股股東對上市公司擁有絕對的控制權,流通股股東對企業沒有投票權。
非流通股掌握在企業法人手裏,流通股分散在中小企業股東手裏。
於是就出現一股獨大、一股獨霸,持有流通股的中小股東的合法權益無法得到保障的結局。
這些年來,流通股股東幾乎是完全靠二級市場的股價上漲盈利,而國企的非流通股部分,只能通過場外協議轉讓。
這樣的格局下,非流通股股東完全不關心股價,股價是漲是跌跟原東家沒有半毛錢關係。
持有流通股的中小股東們也無法參與企業經營,完全處於弱勢地位,經常任人宰割。
而且隨着國企改制,滋生了大量腐敗問題。
華夏國有企業改制的主流模板是MBO模式。
所謂MBO,就是管理層收購的模式。..
沒有上市的國企可以將股權全部出售給管理層,上市的呢就只能把非流通股賣給管理層,流通股在買股票的那些中小股東手中,是不能強取豪奪的。
在具體操作時還能整活。
西方發達國家的管理層收購是一種市場行為,收購的股票都是市場上的流通股,收購價格由收購者和目標公司進行談判來確定,基本上能反映股票的市場價格。
在華夏,管理層收購的股票都是非流通的國家股和法人股,因此無法讓市場來定價,或者不必由市場來定價。
所以,經某些經濟學專家給出的辦法,在華夏管理層收購的價格一般都參照該企業的每股凈資產。
還是以國企A舉例,經過這些年的市場炒作,國企A的股票價格已經比上市發行價格翻了一倍,理論上公司市值也翻了一倍。
但管理層不會考慮這個,他們仍舊會按照每股的凈值去掏錢買下那100萬股。
最操蛋的就是,由於華夏國有企業所有者缺位,企業實際由管理層控制,很難保證轉讓價格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從這些年實施管理層收購的上市公司來看,大部分的收購價格低於公司的每股凈資產。
這對國家來說,是一種嚴重的資產流失行為,對受讓者也即是管理層來說就是一種超額暴利行為。
而對那些持有流通股的中小企業股東來說呢,就是一種財富的剝奪。
另一世,陳立東聽人總結過華夏富豪的發家史,他們說這些人能夠暴富不外乎五種方式:
一是靠國有資產流失發家致富,途徑是改制;
二是挖國企牆角發家,本就是國企幹部職工,出來單幹,帶走了國企的各種資源;
三是靠國家政策發家,比如部分房地產商,最初炒股的那些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