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振南明》[重振南明] - 第二十一章:拍馬有術馬吉翔

永曆四年的三月中旬,氣溫已經明顯回升,而嶺南地區悶熱潮濕的氣候也再次席捲歸來。熱浪滾滾之際,咱們的永曆皇帝,滿朝文武的「聖天子」,「大明百年未有之明君」朱由榔,也終於站到了三水縣西面的北江河岸。
且說,經過李來亨和李元胤的一番籌劃,整個肇慶府城除了兩千留守兵馬和維持大軍後勤軍需的文武官員之外,已經幾乎被全部掏空。黨守素,李建捷所部的abc 京營,李來亨所部的abc 忠貞營,還有李元胤所部的abc 多粵西明軍組成了一支浩浩蕩蕩,順江而下,號稱雄兵五萬的「東征大軍」。
當然,這其中必然也少不了朱由榔在朝堂上力排眾議,把一群勸他不要冒進,千萬不可脫離城池,野外浪戰的大臣給壓制住了。
這些大臣雖然開心的時候,經常一口一個「聖天子」,一個「大明百年未有之明君」,簡直就像是朱由榔的迷弟粉絲一般。可一旦朱由榔和他們說要打仗了,還是野外紮營,和清軍隔河對峙,那事情就得另當別論了。
所幸,朱由榔夠硬,朱天麟和王化澄等人也是聽話的。不然,沒有這一唱一和,事情還真的不好控制,滿朝文武的這悠悠之口,恐怕也真的很難堵得住。
不過,朱由榔也並非輕敵冒進之人,李來亨和李元胤同樣十分謹慎。他們之所以選擇三水縣作為反擊清軍的戰場,恰恰就是因為「三水」二字。
要知道,永曆一朝雖然除了一直被排擠的「忠貞營」之外,沒什麽能打的兵馬,但總歸是有會打仗的人。李元胤身為粵西諸軍的實際統帥,南征北戰多年,當然也不會將肇慶的屏障——三水縣城拱手讓人,這才有了如今還不算糟透的局勢。
而且,「東征大軍」雖然號稱雄兵五萬,但誰都知道真正能戰的兵馬不到一萬,就算加上三水縣裏面的兩千守軍,也不過一萬一千多。若是沒有這「三水」作為屏障,李來亨和李元胤還真的不敢讓朱由榔親臨戰場,只會自己帶著兵馬前來。
換言之,朱由榔和朝中的大臣們之所以能達成妥協,其實還是因為「退避三水」之策——若耿繼茂大軍進抵三水縣城下,表現不強,皇帝陛下和文武百官則駐紮在北江西岸的「北江大營」,但若是耿繼茂大軍強勢,則再退一河,駐紮在綏江西岸的「綏江大營」。
只能說,得虧朱由榔一直堅持,李來亨和李元胤也是敢戰勇戰的。否則,和這些膽小如鼠的蟲豸在一起,明軍絕對不可能敢和清軍一戰,大明也遲早要亡。
而除此之外,朱由榔在和李來亨,李元胤等人敲定作戰的具體細節之時,其實也還是有了約定的——若是清軍的兵馬超過一萬,廣西的援軍抵達之前,以「東征大軍」當前的實力,確實是打不過,那朱由榔依舊要退到「綏江大營」。
但這和朝中那些大臣們的畏縮退卻,不思進取又不一樣。
雖說一樣都是要求穩妥,謹慎行事,可前者是能戰則戰,不能戰也必須得戰,只是關乎大明江山,作為天下抗清旗幟的永曆皇帝,安全必須得到保障。而後者,則是打着穩妥的旗號,本質上就是想要逃跑,不敢一戰,正所謂「曲線救國」。
朱由榔哪裏能不明白這些人的心思,他又如何能讓這些人得逞?但他如今還沒有真正建立起可以壓倒一切的功勛,也還沒有真正打敗清軍,所以暫時還不敢將這朝堂清空,重新搭起一個新的舞台,新的班子罷了!
而且,眼下最緊急的,其實還是「三水縣」——首當其衝,但在當前的整個局勢中,又至關重要的「三水縣」。
可這麽一個重要的前沿陣地,卻被馬吉翔這個只會溜須拍馬,而毫無實際領兵能力的錦衣衛指揮使把控著,朱由榔每每想到這裏,就真真是睡覺都睡得不安穩。
畢竟,他清楚地記得這個原本歷史上鼎鼎大名的逃跑將軍,明末馬屁王,甚至能靠溜須拍馬之術士,斡旋於孫可望和李定國之間,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拍馬界強者,極其靠不住。
換言之,就算是馬吉翔明日一早,甚至是今晚半夜,忽然間就領著原本應該駐守三水縣的兵馬跑了,朱由榔也不奇怪。
因為這事,對方真的干過,只不過憑著三寸不爛之舌,愣是糊弄了過去,把自己身上的責任,全都推給了戰死的友軍將領和部屬而已。
而在這裏,咱們就要說說,朱由榔為什麽對馬吉翔那麽熟悉了。
作為華夏歷史上最後一名錦衣衛指揮使。馬吉翔也算得上在大明歷史上鼎鼎有名,但他之所以有名,靠的不是文韜武略,而是「拍馬有術」。
且說,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