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貞觀》[耕耘貞觀] - 第25章 五百文學費

隨着會議的結束,眾人倒也各自知道了自己的目標方向,開始按照李泰所規劃的方向,開始給這些學子們規划具體教育課程。

像顏勤禮與李春風兩人便碰頭在了一起,開始商量學前班應該怎麽樣安排課程可以最快的解決掉學生們的識字與數學問題。

杜楚客找上了馬周,想知道學校裏面有多少工匠,以及有多少工匠能來教學。

不過,這個問題討論著討論著,很快李淳風便是加入了進來,並拿出了新的度量衡。

杜楚客馬上就敏銳覺察到,這種東西的存在真的很有可能替代掉現在的度量衡,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精準,至少比現在的寸單位的取得要來得精準的多。

但杜楚客也馬上明白,這東西想要推廣起來卻是相當的困難,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基層官員喜歡收稅時用大斗,真要上繳上級的時候用小斗。

大斗與小斗之間的差,自然就是給自己笑納了。

某種程度來說,這種過度精確的度量衡,想要進行全面的推廣,必然會觸及到廣大基層的利益,所以想推廣這種度量衡,除非是戰爭時期,否則就需要時間。

相對度量衡,倒是算盤杜楚客很快就上手了,畢竟這東西輔助計算相當方便。

不過,有了李淳風研究度量衡的經驗,杜楚客倒明白自己應該要嚐試著教些什麽了。

比如說古代的《墨經》之類的機械類書籍也是在教授匠人,只不過有所區別的是,這座學府出來的學子,不僅知道如何去製作機械,更要知道其中的原理是什麽。

當然,李泰也讓杜楚客研究研究唐代中後期出現的曲轅犁與翻車。

李泰肯定這兩個東西在當今也許還沒非常成熟,但它們的雛形肯定是出現了。

自己需要的就是用墨科去主動的推動這半步,到時候墨科有了這兩樣東西傍身,也算在基層有了根基。

倒是呂才誰也沒有搭理,安安靜靜的在一邊譜寫著曲子。

他一邊整理著教學大綱,一邊略帶羨慕的看着討論眾人,每一步那都完成得兢兢業業。

因為呂才會在一月份去進士考試,他整理著教學大綱,打算在成功考上進士後,也能讓後來者可以順利接手這樂科教學。

而最是風風火火的便是劉神威了,開完了會便跑到孫思邈的住處,然後把李泰對醫科的設想一股腦的告訴了孫思邈。

孫思邈摸了摸修長的雪白鬍子,看着上氣不接下氣就趕來的劉神威若有所思,說道,

「越王希望我能夠簡化醫者的培養流程,從而能培養大量基層醫者嗎?」

「額,嗯!」劉神威連連點頭,對孫思邈道,「這事情也就只有師父能成!」

「嗯……」孫思邈聽到劉神威的話,道,「若如此,我需要與越王見一面了。

越王對簡化醫者的形成新的體係,必然是有着自己的想法.

與其我們在這裏苦思冥想,還不如見一見越王,相互商量到底如何打造新的模式。」

劉神威聽到孫思邈的話連連點頭道,「今日越王還在農業學府,要不我們馬上就過去!」

「好好好!」孫思邈看着劉神威有些迫不及待的樣子,倒是苦笑着連連點頭。

而就在孫思邈向著農業學府而來時,李泰拉住馬周正在商量著事宜,

「我們今年學子來源全部都來自蝗災流民的孩子,但到了明年,我們應開始招募學生。」

「那我們標准如何,學費幾何?」聽到李泰開始招募學生,馬周問道。

「八歲以上,十五歲以下,住校管三餐,一年收五百文的學費。」李泰思索一會兒道。

「五百文?」馬周聽到這個價格忍不住的皺起眉頭。

「太貴?」李泰感覺自己還算相當了解這時代的物價,覺得自己的要價不算高啊。

因為自己的定位目標,不是沒有任何田畝的佃戶與流民,而是家裏有點薄田的良家子。

這些家庭如果省吃儉用的話,那是一年完全能積攢下兩吊錢的。

只要孩子選擇在學校裏面上課,那除了學到知識,自己還能包三餐,肯定划算的。

雖然自己期望從學校出來的學子,將來能做個農官,但哪怕沒有成為農官,只要他們在學校中認真學了,至少對經營自己家裏的薄田肯定會起到相應的作用。

等到他們畢業了,那都十五歲了,是真能成為家裏的勞動力了。

李泰感覺,普通的百姓應該會接受的吧。

「不是貴,我是感覺太便宜了,五百文錢怕連每年伙食費都不夠。」馬周搖頭道,

「哪怕我們用沙盤與羽毛筆替代了筆墨紙硯,並且也儘可能的想辦法的下降教學成本。

即使如此,如果每個學生只收五百文,那其他產業每年都必須要補貼農業學府!」

「這就是要把各種產業發展起來的原因。」李泰道,「如果教育賺錢,那肯定把真正需要教育的人排擠出去。另外我們再建立一座孤兒院,男女都收。」

「孤兒院?」馬周聽到李泰的話語不由皺起眉頭。

李泰說道:「這些學生大都是當地人,他們真畢業了,絕大多數肯定都願意留在本地。

但我們所需求的不僅是讓關東變得富庶,而是要讓整個大唐都傳播我們的農學知識。

所以我們需要讓一部分的農科學子走出去。

當地人未必願意離開,甚至就算是他們自己願意,但是他們的父母呢!

但如果是我們一手培養出來的孤兒,我想應該會更容易把他們派遣到全國各地去吧!」

馬周聽到李泰的解釋倒理解的點點頭,說到底,這些人只是學員,不是官員。

等他們畢業,肯定會離開學府,有的回歸家鄉傳播農學知識,有的靠這些知識增加財富。

但如果只在長安地區打轉是沒意義的,所以李泰已經在布局將來了。

馬周也知道,孤兒院的孩子們成長,那至少是十年以後的事。

但如果農業學府真能存在十年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