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大明:從煤山開始》[崇禎大明:從煤山開始] - 第16章 河灣之戰

此時在無名河灣上,明軍正忙着搶修工事。
工事其實是條壕溝,長約兩百米,寬度四米左右,深度則不限,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越深越好,因為壕溝越深防禦功能越強。
挖出的泥土壘起來,在壕溝的內側砌成一道護牆。
因為單憑四米寬的壕溝很難擋住蒙古騎兵的戰馬。
但是再加上一道五尺甚至八尺高的護牆那就足夠。
因為再神駿的蒙古馬也不可能在越過四米寬的壕溝之後再直接跨過五尺高的護牆。
至於河灣的另外三個方向,都是寬度超過三十米的水面,河水一米多不到兩米深,人馬可以涉水過河,但是想從河面發起騎兵衝鋒就不可能。
就是說整個河灣呈U字形,三面環繞河水,只有西邊與陸地相連,所以只要在西邊挖出一道壕溝並將泥土砌成護牆,就能對守在河灣內的明軍形成有效保護,至少憑蒙古騎兵是不可能從正面強攻進入河灣的。
哪怕河灣內的明軍是群烏合之眾也不可能。
更何況,這一千多明軍已不再是烏合之眾。
連著打了幾個勝仗,無名山谷一仗更是從正面擊敗了拱兔部的騎兵,這一千多明軍的心氣跟之前已經截然不同。
但凡軍隊就是這樣。
打的勝仗越多,活下來的老兵就多,整支軍隊的戰鬥經驗就越豐富,戰鬥力就越強,在戰場上就越容易打勝仗,這是良性循環。
建奴的戰鬥力就是靠着一次次的勝仗堆積起來的。
還有崇禎十二年後的大順軍也是這樣強大起來的。
反過來,打的敗仗越多,活下來的老兵也就越少,整支軍隊的戰鬥經驗就越發匱乏,戰鬥力就越弱,在戰場上就越容易吃敗仗,這就成了一種惡性循環,大明的九鎮邊軍就是這樣越打越弱的,直至被流賊打得灰飛煙滅。
崇禎手下這千餘騎兵,雖然離精銳還相差很遠,但至少已經不再是一群烏合之眾,面對裝備不是那麽好,紀律性不是那麽強的拱兔部騎兵,特定地形下已經可以掰一掰手腕,而且贏面還頗為不低。
想到這,崇禎心下也有了一點底。
拱兔部只是察哈爾蒙古一個小部落,控弦之士最多也就五千,能夠在短時間內召集起來的更只有兩千左右。
以一千對兩千,兵力上雖處於劣勢,
但是憑藉有利地形以及預設的工事,還是有機會逆襲獲勝的。
只要打殘了拱兔部落的這一波騎兵,他們也就可以從容撤離。
正思忖間,金鉉又帶著十餘騎夜不收飛奔回來,高聲示警道:「聖上,蒙古騎兵已經進入到五裏內了!」
「知道了。」崇禎擺了擺手又說道,「再探。」
「是!」金鉉在馬背上拱手一揖,又帶著十餘騎夜不收折返回了南邊。
崇禎則把目光轉向面前的河灣,但只見在一千多人的齊心協力之下,整條壕溝以及壕溝內的護牆已經基本成形。
不過壕溝的深度只有一米半多點。
這個真沒辦法,因為沒有趁手的工具。
明軍都是拿着木製的工具在挖掘壕溝。
裝泥土的簸箕都是用羊皮臨時縫製的。
得虧草原上的泥土還算是鬆軟,不然就麻煩。
當下崇禎道:「行了,不用再挖掘了,抓緊時間將木鎬木鏟用麻繩捆起來,捆成一面面柵欄,當櫓盾用。」
護牆可以提供正面防禦,卻擋不住空中拋射的輕箭。
這邊正忙着呢,南邊傳來了一陣陣幽遠的牛角號聲。
「列隊,列隊!」鞏永固等幾個勛貴便趕緊大吼起來。
一千多京營兵、錦衣衛、太監、民壯還有家丁便趕緊進入到護牆後面列隊,臨時趕製的幾十面櫓盾也被推到護牆後。
這邊剛列好隊,十餘騎夜不收就跑回來。
來到壕溝前方,夜不收立刻左右分開涉水渡河。
緊隨着夜不收身後不遠,便出現了黑壓壓的蒙古騎兵。
蒙古騎兵潮水般涌過來,轟轟隆隆的馬蹄聲就像天邊的雷聲,又像是密集的鼓點,一下下重重的敲在明軍將士心頭,讓人心浮氣躁。
不過明軍的表現還不錯,並未出現騷動。
……
孛日貼赤那的眉頭卻已經緊緊皺成一團。
作為拱兔部落的頭人,孛日貼赤那現在的日子可以說很不好過。
因為這二十年,草原上頻繁的爆發戰爭,他們拱兔部落先是追隨林丹汗打科爾沁,接着又反過來追隨博格達徹辰汗攻打舊主林丹汗,等到打跑了林丹汗,又要跟隨博格達徹辰汗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