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五年,大明成了日不落帝國》[支教五年,大明成了日不落帝國] - 第二十三章 真乃書生之見(2)

從古至今朝廷讓地方休養生息的方法都是輕徭薄賦鼓勵農耕,然而在朱元璋面前卻顯得不切實際。
「陛下,臣認為土地糧食產量低,最大的原因是因為沒有風不調雨不順。」劉伯溫道,「臣如果是當地縣令,就會清除久積冤案,建立法制防止濫殺。只要實行仁政,自然就會風調雨順。一旦風調雨順了,糧食產量自然就會上來村民也會吃得飽。」
劉伯溫曾任司天監的太史令,這個官職他當的最久,也卓有成效,他在觀天象方面是一把好手。在朱元璋還沒有當皇帝的時候有一次遇到大旱,他建議朱元璋下罪己詔,清除冤案。
朱元璋也照做了,結果後來大雨還真從天而降。
還有一次朱元璋想要殺掉所有囚犯,晚上做了一個夢,劉伯溫給他解夢說能獲得疆土,但必須放掉囚犯,結果後來海寧歸降,朱元璋也放掉了囚犯。
不得不說,劉伯溫在夜觀天象上面是一把好手。
「你說的也有那麽一點道理。」朱元璋道,「但把治理地方完全寄託給上天,還是有點不靠譜。萬一縣令清除了所有冤獄,還是沒有風調雨順呢?」
「那隻能證明,縣令實行仁政做的不到位,要繼續查漏補缺。」劉伯溫道,「如果真的都做完了還不行,縣令就要帶領百姓,一起向上天祈雨。」
在古代縣令帶領百姓祈雨的事情,是很常見的事情。
「停停停。」朱元璋聽不下去了,施行仁政之後風調雨順就是施行仁政的功勞,沒有風調雨順就是做的夠,橫豎他都立於不敗之地。
難不成你劉伯溫還真能呼風喚雨了?
「咱就知道一人,他不用朝廷減免賦稅,不用祈雨,就能讓這個村子吃得飽飯,甚至富裕起來。和此人相比,你們不覺得慚愧嗎?」
「請問陛下,那人是誰?」李善長道,「如果他真能做到,那絕對是罕見的幹吏,能吏了。」
「陛下,臣不信有這樣的能人。」劉伯溫道。
「你們不信,那隻能證明你們的能力不行。」朱元璋道,「行了,跪安吧。」
看到二人走後,朱元璋也是一臉愁容。
要讓百姓吃飽飯,大明興盛,首先需要的就是錢。
而現在的朝廷,太缺錢了。
剛剛新建了應天府皇宮,徐達北伐討元歸來,這兩件大事都把朝廷的積蓄給掏空了……而且還要給一些州縣撥款恢復生產,還要清繳草寇,天下大亂之時百姓活不下去紛紛落草為寇至今未下山。就連之前的繁華之地揚州,現在都只有幾十戶人家。
揚州都是如此,就更不用說其他偏遠地區了。
不給他們撥款,就建設不起來。建設不起來朝廷就沒有稅收,形成惡性循環。
朱元璋是農民出生,不像李世民那樣,一開始就有太原李家的龐大家底。要不是因為李家原本就是大門閥,唐太宗想要做到貞觀之治絕對辦不到。
而在這種情況下,李善長居然還建議免稅……真是書生之見。
頂點小說網首發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