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語所言救世我》[新語所言救世我] - 新語所言救世我第6章 紫焰萬煉刀在線免費閱讀

賈充代司馬家殺害曹髦而平步青雲,現已高居最高軍事長管太尉,是本次伐吳名義上的總統帥,這其實是天大的諷刺。張華是謀聖張良的十六世孫,也是伐吳糧草總調度度支尚書。

伐吳戰略是名將羊祜苦心經營的,兩年前萬事俱備奏請司馬炎批准,但賈充怕羊祜功高壓過自己,拉攏黨羽就是不同意,害的羊祜含恨而終。

羊祜遺言張華:「畢生的伐吳事業靠你了。」羊祜知道接替自己守荊州的徒弟杜預,不可能推動舉國之力伐吳,需要司馬炎身邊有勇有謀的心腹股肱,而這個人只能是張華。

賈充名義上擔任六路大軍總統帥,更加有恃無恐。表態不伐吳是穩賺不賠,贏了是自己的,唱衰伐吳又可以甩鍋,西路相持的時候就提議腰斬堅定主戰的張華,被司馬炎給攔了下來。

張華自知賈充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叫來賈充沒有好結果,氣的把鏖戰正酣的棋盤摔到地上,司馬炎哪見過這場面,從小到大都在順境中成長,一時愣在當場。

張華抱着司馬炎,哭訴道:「招來賈太傅,他只會要求撤軍。陛下,請一定挺過伐吳這道難關,不要功虧一簣啊!孫皓是暴虐昏庸之輩,要是他死了,吳主換一個賢明的,再攻打就難了。陛下,晉國實力遠勝於無,挺過去就是一統天下彪炳千古之功,如果最後吳國能僥倖抵擋住六路大軍,這都是罪臣一意孤行,請陛下腰斬、車裂臣。」

司馬炎讓傳令通報的宦官出去,今夜破例不找後宮美人尋歡作樂,和張華談論對吳國作戰面臨的風險。

張華對晉吳雙方實力具體分析,得出晉國必勝的結論,不覺從下午開始暢聊,現在東方已經泛起魚肚白,君臣二人共枕在一個小几案上睡著了。

如吳丞相張悌所料,東戰場朱宣帶領吳郡士族部曲獲勝,張悌再率建康駐軍,兩路大軍聯合掃平東路王渾或者是司馬伷一部,晉國伐吳之戰就會陷入泥沼,靠一個拖字訣就能拖垮六路大軍,如果連勝東路軍兩部,滅吳之戰就可以宣布失敗了。

明天就要從建康開拔出征了,張悌和副帥諸葛靚在軍帳內也是無眠,張悌把自己的戰略構想告訴諸葛靚。

諸葛靚經歷過二十二年前父親諸葛誕淮南舉兵。諸葛誕不顧與司馬家聯姻的私情,看清司馬家篡權曹魏的野心勃勃,諸葛靚首次到吳國,請求共同反對司馬家,只為還政於曹家。

諸葛誕固守一年,只為等淮南一場尋常的暴雨,水位暴漲,司馬昭及部眾必定慘死於淮南城下。

可那一年,卻是百年難遇的乾旱,雨季無雨。文鴦和文虎兩兄弟鼓噪士卒投降,跳下城牆後,引司馬昭大軍進到二人所守城門。

淮南城破,諸葛誕被抓。第二天在城中心腰斬,由司馬昭心腹穎川鍾會監斬,這時候天下起了暴雨,曹魏公狗一生經歷百場苦戰,當年東興之戰被長矛刺穿手臂,後續服藥刮腐肉痛煞人,都沒有流淚。

可面對這不爭氣的雨,不甘心的敗,不能成的願,淚水比積攢太久的雨更加滂沱,最後發出怒吼:「臣已竭盡全力,非戰之罪,天不垂憐。」

劊子手一刀朝諸葛誕的腰砍下去。左右撐傘,監斬官鍾會過去。諸葛誕的上身還能爬行,用盡全力說出最後的請求:「放過我手下的好小子們。」

鍾會得意洋洋地走到降軍面前喊到:「諸葛誕最後的心愿是放過你們,你們到參軍這邊排隊登記投降就饒你們性命。」看着眼前的降軍,沒有一人去登記。

鍾會覺得丟掉勝利者的尊嚴,指着前面一百個將官:「把他們都頭都按在地上,一個接一個的給我砍頭,有一個說投降的就停下來。」說完,瀟洒地頭也不回回到軍帳。

名士最重要特質就是要大師不慌,鍾會在軍帳吃起葡萄讀起兵書來,等了一柱香還沒有兵士來稟報。

鍾會剛走到軍帳門口,兵士終於跑過來,兩人碰了個照面。

「降了?」鍾會問。

兵士答到:「沒降,屬下稟報一百人已斬,是否繼續。」

鍾會陷入到震驚中,久久無法平靜,於是收起傲慢,跑到投降士卒面前,左右撐傘,一把把傘打落:「大家都是忠義志士,諸葛將軍已死,請大家節哀,望大家一定完成諸葛將軍遺願。快回軍帳內,稍等已做好熱菜飯食,我一定為諸位請命。」

鍾會是文學家書法家,受到這種震撼,回到軍帳內,給司馬昭寫了一篇免罪書,稱這些將士是忠心的田橫五百義士,請求赦免其罪,以後戴罪立功。

司馬昭當然允許了心腹鍾會的建議。這些忠勇義士讓鍾會在軍界崛起,甚至成為主導伐蜀之戰的鎮西將軍。

張悌聽諸葛靚講的故事,兩眼痴痴地看着,真正發自內心的欣賞,眼神是藏不住的。

諸葛靚被看的害羞,咳嗽一聲,強調:「丞相,戰場瞬息萬變,要殺伐決斷,不可掉以輕心。」

張悌說:「每當看起你的談吐,我就想到一個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諸葛靚問道:「我諸葛家族的叔父諸葛恪嗎?」

張悌一連說了六個對。

諸葛靚笑道:「我琅琊諸葛氏,都是血親,當然像。」

張悌欣喜道:「不只是高大英俊的外貌,還有搶先說出他人心中所想的智慧,風流瀟洒的氣度,最重要的是不畏艱險的忠魂。」

諸葛靚回答:「感謝君之解悟,我的伯父諸葛瑾族兄諸葛恪在吳落得個滿門抄斬的結果。我叔父諸葛亮為漢室鞠躬盡瘁,族兄戰死綿竹,成都全族幾乎被屠戮殆盡。我父在曹魏,」說著忍不住哭起來,「父親不應該死的,他跟司馬家私交多好,可為了曹魏,三族伏誅,我逃到江左,家裡只剩下我姐姐因為之前嫁給司馬伷,幸免於難。」

張悌嘆息道:「諸葛家滿門忠烈,雖身死,但死得其所。人間沒有這股英雄氣長存,哪還有生氣?」輕撫其背。

諸葛靚講家族故事,是想勸張悌求生,沒有得到答案,直接問道:「丞相,我就直言了,我諸葛家族效命魏蜀吳三家,是感念明君知遇之恩。孫皓暴虐無道,君犯顏直諫不聽,反屢遭貶黜。去年看形勢危急,才重新啟用。他不值君已死報之。」

張悌粲然:「我以為天下惟君最識我,懂我心思。我報答的不是孫皓,而是諸葛丞相效忠的吳。諸葛丞相當年貴為首輔大臣,對我這並非出身高門貴府的孩童甚是喜愛,驚嘆我少有名理,破格提拔委以重任。我十七歲時丞相被誅殺,至今已二十七年了。我始終記得丞相的恩情,我就是抱着報答丞相知遇之恩苟活,違心迎合吳主孫皓,被士族清談譏笑,只要能保全朝廷忠臣,保住丞相守護的江山,名聲性命都不重要。」

諸葛靚陷入沉思之中,更加敬重張悌,用一生去報答一人一時的知遇,是最上等的君子之風。

張悌叮囑:「君已不負吳。大戰在即,勝固然欣喜,敗的話,君需速速離開,切莫管我。」

是夜,無眠。

張悌率領副帥諸葛靚、護軍將軍孫震、丹陽太守沈瑩浩浩蕩蕩出戰,本來送行壯軍威的吳主沒有來。宦官稟告,昨夜吳主放歌縱酒,今日趕不過來了。

張悌無奈,帶兵跨長江到楊荷,行軍當日便遇到一路向西逃來的晉城陽都尉張喬的七千兵馬。張喬躲過驃騎將軍朱宣,又遇到吳丞相大軍,送來降書不敢戰。

諸葛靚勸道:「投降不可信,一定是緩兵之計,殺了張喬,免生禍患。」

張悌擺手:「張喬已是兵少勢弱,不足威脅,只是兩軍交戰的一粒塵埃,對戰局沒有影響。全軍一鼓作氣,與強敵決戰,張喬七百人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