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風》[西北風] - 第6章 團場一家人

02
團場,團場。
在五十年代裏,是像一顆顆芝麻粒般撒在大西北廣袤無垠而又貧瘠土地上的時代產物。
正因為有了它的存在,才有了「人心齊山河移」的人間奇蹟發生在了這裡。
在一代人忘我的精神和卓絕的奮鬥下,硬生生地在這片單調的黃土地上平添出一份希望的色彩。
這才有了河西走廊上那一陣悅耳的駝鈴,不再杳無人煙;這才有了赤地千里那一抹令人心動的翠綠,不再荒涼凄寂。
而所謂的團場大院,就坐落在距離最近的隴佑縣城百十公里的荒原上,是當年拓荒人用一圈圈簡陋的土牆拱圍起來的碩大院落。
在大西北的荒灘灘上,如果你要問啥東西最不值錢,那毫無疑問就是土地了。
一望無際的戈壁,只要你有能力蓋,那麼屬於你圍牆裡的就是你的底盤,沒人跟你搶。
所以當初團場的範圍就顯得很大,僅僅擁有兩三百號的職工,卻佔據了近百畝的面積,這或許是基於後期的發展考慮。
起初人們居住的也都是臨時搭建的土培房,就跟拉了稀的羊糞蛋蛋一般,東一塊西一塊的,雜亂無章,也沒個規劃,連基本的生活都難以保障。
能自發來到這裡的建設者們,大都有着一股子狂熱的奉獻精神,思想覺悟那不是一般二般的高。對於艱苦的生活條件,雖然也有些愁苦和無奈,可任誰都不會將其做為難以克服的困難。
來這裡不是圖享受的,是肩負着建設大西北這個光榮神聖使命的。
更何況,即使是這樣的條件,那也比散落在團場周邊稀稀拉拉的農村土窩子要強的多,總算是個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能遮風擋沙的暫居地。
可是拓荒建設絕不是一天兩天的事,總得有個發展性的謀略吧。
紮根大西北,首當其衝的是要有個安身立命的所在,才能栓心留人以圖未來不斷的發展壯大。
人只要有了自己的家,才有了努力掙扎的意義和方向,才有了獨屬於自己開枝散葉、繼往開來的根基和源頭。
於是團場領導一拍板,機關搞統一規劃,後勤部門四處籌措些原材料,鼓勵大家自建住宅,原則上誰蓋誰住。
一時間,這個英明的決策,又一次充分調動了群眾的積極性,建設自己家園的激情那叫一個如饑似渴、如火如荼。轉眼間,一排排錯落有致的住宅區像是憑空從地里長出來的一般。
這才有了一個較為體面的「大院」稱謂。
千萬不要以為艱苦的現狀是因為團場領導的不作為,才造成的現實問題。
主要根源還是要歸結於這塊荒無人煙的土地上,當年除了土和石頭不缺,啥都缺。
不要說鋼筋水泥了,連木材、磚塊、稻草、煤渣這些基本的原材料都很難弄到,有了什麼好點的建築材料全都緊着水利工程、開荒造田先用,吃住條件能湊合就先湊合。
正所謂吃苦在前,享受在後,這是大家一致的想法,沒毛病。
那些用簡單材料搭建起來的陋室,不僅僅意味着能夠遮風擋雨。它對於那些憑着一腔熱血從四面八方彙集到荒無人煙的大西北,將火熱青春印刻在貧瘠大地上,像是一棵棵血肉築起的白楊林,去抵擋凜冽風沙的拓荒者們來說,他們脆弱的根系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