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補神使》[替補神使] - 前言

特別聲明一下。
本人的這部作品不僅僅只是一部修仙小說。
還是一部既可以看又可以講的「評書話本」。
什麽是評書話本?
評書話本就是評書表演的底稿,行話叫「道子」。
只要有評書話本,人人都可以講評書。
當然,講得好不好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說書還得有技巧,這和唱歌是一個道理。
同樣一首歌,唱得好就是天籟唱不好就是號喪。
那我為什麽要把這部作品寫成評書話本?
說到這裏。
我不得不給大家簡單普及一下什麽是「評書」。
評書和和相聲一樣,是曲藝的一種,是一門以說為主的傳統表演藝術。
最早叫評話,源於唐宋、盛行於明清,至今仍在廣為流傳。
評書所講的故事一般分為四類。
分別是講經、講史、講鐵騎和講銀字。
解釋一下,這經和史指的是佛經和歷史。
鐵騎和銀字則分別指的是桿棒金鼓之類的戰爭故事,和煙粉靈怪之類的民間怪談。
換句話說,這鐵騎和銀字其實就是古時候的小說。
那麽問題就來了。
既然評書也講小說至今仍在流傳。
那為什麽如今的網絡小說沒有一部或是只有幾部被改編成評書。
大多都是有聲書或有聲劇?
可能有的人就會說了,小說是小說評書是評書。
小說是用來看的,使用的是「閱讀性文學語言」,
要有一定的文學深度才能讓人產生思考、引起共鳴。
評書則是用來聽的,使用的是「講述性文學語言」。
必須要通俗易懂、簡潔明了,否則聽眾就會跟不上故事的節奏聽不懂,二者的文學性不同無法共通。
說得沒錯。
要是換在以前,這小說還真是不好改編評書。
因為二者的文學性的確不同。
小說自有小說的魅力,評書自有評書的優點,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可時代不同了。
那些有深度的文學小說固然還是很受歡迎。
但隨着網絡的興起和生活節奏的加快,如今最受歡迎的卻是網絡小說。
雖然網絡小說被許多當代文人鄙視,稱其是無腦的「小白文」。
但我想說的是,這小白文不就是更加通俗易懂的講述性文學語言嗎?
換句話說,這所謂的小白文,不剛好就是評書表演需要的語言嗎?
既然如此,那要把這些網絡小說改編成評書豈不是更容易?。
這是不是意味着評書這門已經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語言藝術又迎來了一個春天?
可惜非也。
隨着再也聽不到幾位評書大家的「下回分解」。
評書這門傳統的藝術已漸漸走向沒落。
大家想想,就連郭老師都跑去說相聲了,這專門說書的人又還能有多少?
開個玩笑。
其實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評書話本」的極度缺乏。
以前的評書或者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