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天空之靖康遺恨》[歷史的天空之靖康遺恨] - 第十六章 初次罷相

徽宗皇帝即位後,朝會大殿上,最吃得開的便是蔡京;朝會外,最吃得開的乃是殿帥府太尉高俅了。
那是蔡京擔任朝廷宰相的第三年正月,天生異象,彗星出現西方,光長竟天。群臣大驚,天監官急將天氣異象報告給了徽宗皇帝。徽宗皇帝聞報,因星象告警,避殿損膳,心中驚慌,起息不安。
朝中大臣趙挺之、劉逵,素與蔡京不和。兩人心想,既是天生異象,必有妖孽作怪。遍觀朝中,要說妖孽,最是蔡京莫屬。這兩人琢磨良久,暗中商議,便將矛頭對準了蔡京,覺得利用天生異象,而聖上又甚是迷信的機會,搬倒蔡京,實乃再好不過的辦法。
這兩人商量好後,遂趁機在徽宗皇帝面前進言,請求徽宗皇帝放開言路,寬鬆環境,不拘一格,發現人才,使用人才,創造良好的行政環境。
趙挺之、劉逵之所以會有如此建議,乃是因為蔡京在朝殿門外及各州縣衙門樹立「元祐黨人碑」,致使言路閉塞,有礙觀瞻,限制了人才使用,阻礙了朝廷的行政能力,損害了朝廷形象;故此,兩人有針對性地對徽宗皇帝做了這番進言。
徽宗皇帝聽了趙挺之、劉逵的進言後,覺得很有有理,「元祐黨人碑」立於朝殿門外,的確有礙觀瞻,的確蔽塞了言路,影響了人才的湧現和使用。徽宗皇帝大為欣喜,便提拔趙挺之為右相,提拔劉逵為中書侍郎。時任左相的乃是蔡京,徽宗皇帝提拔趙挺之為右相,乃是用與蔡京不和的大臣來牽制之。
至於元祐黨人碑,徽宗皇帝準備在適當的時候,銷毀了事。
趙挺之、劉逵實現了他們的第一步目標。
因為謀著要搬倒蔡京呢,所以,趙挺之、劉逵緊盯着黨人碑不放。
又過了幾日,被徽宗皇帝任命為中書侍郎的劉逵,撩衣跪地,復求告道:「吾皇萬歲,臣以為,朝堂及各州縣衙門前,高豎元祐黨人石碑,有礙寬鬆言論,不利朝廷觀瞻。聖上,現如今,政通人和,人民和樂,國泰民安,處處繁華錦繡,唯元祐黨人碑,突兀朝殿及各州縣衙門前,甚是不雅,有礙觀瞻,臣懇請毀去。」
徽宗聞言,深有同感,有意毀去,卻猶豫不決,認為時機尚不成熟,恐蔡太師不悅。
趙挺之也跪地請求道:「聖上,劉侍郎所言不虛,情況的確如此,不毀去元祐黨人碑,言路無法打開,下情不能上傳,聖上玉音也不被兵民知曉,唯有毀去元祐黨人碑,才能營造寬鬆之環境,復造和諧之氛圍。」
徽宗聞奏,點頭說道:「卿等所言極是,朕也有此意;然元祐黨人碑,乃蔡太師一意主持栽立,況且是由蔡太師撰稿,朕御筆親書的,如今毀去,恐生議論,」
趙挺之復奏道:「吾皇萬歲!世間萬事,皆當時環境使然,豈有一成不變者乎?如今,時過境遷,環境變換,當另行舉措,以應對時局,毀碑實乃當務之急,若毀去元祐黨人碑,更顯吾皇英明聰聖。」
徽宗沉吟片刻,終於下了決心,說道:「既是要毀碑,也當暗中進行,不得讓蔡太師知曉。」
趙挺之、劉逵高聲喊道:「吾皇英明!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當夜,萬籟俱靜,徽宗遣人,潛至朝堂,偷偷砸毀了元祐黨人石碑。徽宗皇帝連夜另行傳旨,各州縣均如此照辦,速將立於衙門門前的元祐黨人碑悉數毀去,不得有誤。
徽宗皇帝聖旨連夜下達京師附近州縣。
次日早朝,蔡京大搖大擺地入朝,來到大殿門口時,忽然感到少了什麽,仔細一想,乃是自己頒令樹立在朝殿門前的元祐黨人碑沒了,顯然是被人給毀去了。
蔡京見狀,頓時勃然大怒。
然而,蔡京並不知道立在朝殿門前的元祐黨人碑乃是徽宗皇帝遣人摧毀的,故此,無所顧忌,怒氣沖沖地,急趨入殿,也不看兩邊站立的眾大臣,也未向徽宗皇帝行禮致敬,突兀地高聲詢問高坐於龍椅上的徽宗皇帝道:「吾皇萬歲,不知是何人如此膽大,竟敢毀去朝殿門前奸人黨碑?!如此行徑,置朝廷法度何在?!當予以嚴懲。」
徽宗見狀,面子上有點難看,但想到此碑乃是背着蔡京,自己遣人悄悄拆毀的,故此未責怪蔡京的失禮,反而勸慰蔡京道:「太師息怒。昨日你未早朝,有大臣諫言,宜拆毀黨人碑,寬鬆言路。朕意亦宜從寬大,故此令人毀去此碑。」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