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漢》[舉漢] - 第17章 杜襲(2)

,就已經是一件十分駭人聽聞的事情了,最後一段涉及孔子、董仲舒二位先賢,萬萬不能寫出來,至少不能是他這個年齡寫出來。
杜襲一臉驚疑不定,說道:「此詩是足下所作?」
劉景頷首道:「此詩名《勸農》,的確是在下之作。」
杜襲面色嚴肅的盯着劉景,以他的才學,也作不出這樣的詩來,他覺得能夠寫出這首詩的人,當是一位博覽群書,學貫古今的高士,怎麽可能出自於一個少年之手。
劉景從容而又淡定的與杜襲對視。
片刻後,杜襲不由自嘲一笑,覺得自己因對方年少而產生輕視之心,實在是有失風度,心道:「沒想到江、湘菰蘆之中竟然藏着這樣一位少年奇才。」
念及於此,杜襲面容一肅,從懷中取出用竹片製成的名刺,鄭重遞給劉景。
劉景躬身接過來,說道:「在下身在田疇,並沒有攜帶名刺,失禮了。」
當今士族階層結交要用「名刺」互相通報姓名,泰山太守應劭所作《風俗通》上記載著這樣一則小故事:
豫章高士徐稺曾為太尉黃瓊所辟,然而他無心仕途,沒有前去應命。後來黃瓊去世,他背着食物到黃瓊墳前祭拜,黃瓊的長孫,擔任過五官中郎將的黃琰並不認識他,徐稺身上沒帶謁刺,因此未報姓名就直接離開了,黃琰大怪其故。
由此可知「謁刺」對於當今士人階層社交的重要性。
劉景定睛一看,竹片上用隸書工整的寫道:「潁川杜襲再拜,問起居,字子緒。」
「杜襲可是《三國誌》有傳的人物,沒想到今天居然釣到了一條大魚。」劉景忍不住打量杜襲,這是他穿越以來,接觸到的首位三國歷史人物。
杜襲出身潁川定陵杜氏,家族世代兩千石,曾祖杜安、祖父杜根皆知名當世。杜安少有誌節,年十三而入太學,號稱「神童」。杜根名望更大,後世譚嗣同那首《獄中題壁》:「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所言杜根便是指他。
劉景躬身施禮道:「久仰杜君大名,今日得見,幸甚幸甚。在下劉景,字仲達,龍丘劉氏子弟。」
杜襲笑問道:「聽足下之意,莫非認識我?」
劉景點頭道:「在下曾遊學襄陽二載,有幸拜在五經從事宋公門下,直到最近家兄病故,才返回家鄉。杜君大名,襄陽士民恐怕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市井有傳言說杜君為避劉荊州,南適長沙,沒想到傳言竟是真的。」
「原來是宋仲子高徒,難怪如此博學多才。」杜襲恍然大悟,而後嘆道:「從前齊桓公率諸侯尊崇周天子,晉文公逐叔帶收留周襄王,皆以此成就霸業。
劉景升身為漢室宗親,不思勤王長安,誅殺逆賊,營救天子,振興社稷,反而奉袁本初為盟主,據荊州以觀時變,有識之士莫不痛心疾首,我實在不願服侍這樣的庸人,唯有遠遠避開。」
劉景對此深表認同:「劉荊州雍容君子,平世有三公的才能,亂世亦可保一方平安,但他卻不是救濟天下的人。」
「劉景升……算了,不提也罷。」杜襲搖了搖頭,又道:「依我看來,足下尚不滿二十歲吧?年未弱冠而才華蓋世者,我生平以來只見過一人,想來你也應該知道其人,他就是名滿天下的王粲王仲宣。」
王粲是兗州山陽人,曾祖王龔、祖父王暢皆官至三公,其父王謙,曾任大將軍何進長史。
王粲少居京師,才華橫溢,十七歲就被召為六百石黃門侍郎,連大儒蔡邕亦不顧兩人巨大年齡差距,與他結為忘年交。王粲今年也才十九歲,目前正寄居襄陽。
劉景頷首道:「王仲宣大名,自然耳聞已久。」
見劉景始終神色淡淡,談及王粲,既不謙虛也不自傲,杜襲心中十分驚奇。
頂點小說網首發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