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一天幹個小時》[工人一天幹個小時] - 第一章

前「古典得令人窒息」的被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女子終將被拋棄、被消耗,就像迄今為止那些被消耗的女孩子一樣。」
在一段存在隱形階級差異的關係中,似乎只有「成為吸血鬼」,才讓所有改變得以順理成章。
誠然在整個故事架構中也有些誇大的成分,但正是這些看似荒誕、無厘頭的「幻想」,映襯了問題現狀的真實和迫切,又將文本控制在指出問題而非控訴,這種柔和化的剋制表達,並沒有削弱理性批判的力度,反而溫柔地觸及了更多人的內心。
在極度渴望改變又對現實足夠失望時,任何荒誕、非理性的嘗試都會被視為值得抓緊的「救命稻草」。
而心底的理性並不會消失,即使它沒有發出聲音。
當現實太過沉重,關於解脫的啟示,可能要動用一點想像才能找到。
03「失語」的不只有女性也許救護車來的時候,她輕輕地招了招手,說了聲我在這裡。
你聽見了嗎?
在《孝盡》這部小說集里,我們可以感受到不同人物都承受着難以擺脫的雙重束縛:一種是有形或無形的社會等級制度強加於人的「差異性」,另一種是父權制下人們所受到的性別壓迫乃至暴力。
「孝盡」효진」」是韓國很常見的女性名字,若無特殊說明,往往會被翻譯成「孝真」;書中《孝盡》這篇主角的爸爸在給她取名時就強調:孝順的孝,儘力的盡,要孩子拼盡全力來孝順自己。
孝盡就是東亞社會中那一個個背負着沉重人生的平凡女孩。
書名由此而來,卻不止於此。
《寶妮》是一個探尋「突然死亡」背後結構性原因的故事。
姐姐寶妮因工作過勞突然離世後,妹妹寶允和三個朋友共同建立了「猝死.net」網站,想着「收集這些人的信息再連接在一起,也許會有什麼答案吧」。
「姐姐進入公司後就一直在加班,因為大家都是這樣生活的,所以她也沒表現出什麼。」
「紙箱廠里慘遭奴役的外國工人在和四名室友共同居住的小屋裡咽了氣。
我原來還不知道,紙箱子是需要工人一天干16個小時才能生產出來的,還以為只要機器轉動就行了,居然有人因為製造紙箱子死掉了。」
在這個故事裏,我們可以直觀看到的是世…

待續...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