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大明:從煤山開始》[崇禎大明:從煤山開始] - 第13章 更番迭射

然而再先進的戰術,也需要與之匹配的武器才能發揮出應有的威力。
比如更番迭射戰術,就需要性能出眾的火繩槍才能發揮出較大威力,等到了燧發槍時代才能發揮出最大的威力。
然而看了看火槍手們手裏拿着的火器,崇禎就只能一個勁的撓頭。
因為這些火器太亂,只見這些火器中有三眼銃、四眼銃及迅雷銃等,有差不多一半的數量,再就是尋常的鳥銃。
此外還有少量魯密銃。
魯密銃其實也是鳥銃,但是由於製作工藝精湛,其射程要比普通鳥銃更遠,精度以及穿透力也要比普通鳥銃更高。
而且這些火器互相混雜在一起。
這樣顯然不利於發揮火器威力。
當下崇禎厲聲喝道:「都聽著。」
三百多名火槍手茫然的看向崇禎。
崇禎又道:「魯密銃站第一隊,其餘火銃退後!」
第二隊以及第三隊的十幾名魯密銃手便趕緊上前,不過更多的火槍手離開了第一隊的位置,第一隊便只剩不到五十名火槍手。
崇禎又道:「鳥銃第二隊,其餘火銃第三隊!」
剩下的火槍手再次進行站隊,最終將近一百名手持普通鳥銃的火槍手留在第二隊,剩下將近一半差不多有150名火槍手全都站到了第三隊。
崇禎沒有採用火繩槍時代的大間隔隊形,
而是讓火槍手都緊挨在一起,以強化火力密度。
重整好隊形,崇禎又轉身回頭將目光轉向谷口。
谷口草原上,拱兔部的騎兵已經向兩翼展開,擺開寬闊的騎兵橫陣。
兩百多騎兵,一字排開,馬蹄攢動鬃毛飛揚,竟然呈現出了千軍萬馬的滔天氣勢,崇禎也是不可避免的感到心悸。
回頭看身後的太監及京營兵,果然已經慌亂。
潰圍後雖然連打了兩個勝仗,但是這些太監、京營兵距離百戰精銳顯然還差很遠,甚至連老兵都算不上。
仍舊只是一群烏合之眾。
「不要驚慌,朕與爾等同在!」
崇禎踏前一步,厲聲大喝道。
這一聲大喝讓火槍手們稍稍鎮定了些。
是啊,皇帝都在前面頂著,他們有啥好慌的?
拱兔部的騎兵緩緩的逼近,距離大約一千米時開始衝刺,但是由於谷口地形限制,原本一字排開的騎兵被迫擠到中間。
很快,雙方相距已經不足百步。
一百步已經是蒙古角弓的有效射程。
【註:明代1步=1.6米,100步=160米】
「穩住,不要慌!」崇禎拉下面罩,將腰刀高高擎起,「不許放銃,穩住……」
看着排山海倒般湧進山谷的蒙古騎兵,不少火槍手下意識的往後縮,但是看看留在原地沒動的同伴,再看看站在護牆外面的皇帝,便又默默回來重新舉起火槍,將黑洞洞的槍口對準了前方洶湧而來的蒙古騎兵。
正前方,蒙古騎兵猶如潮水般卷過來。
進入百步之後蒙古騎兵紛紛挽弓搭箭,開始第一輪拋射。
蒙古角弓屬於最典型的東方反曲弓,工藝精湛,射程遠、殺傷力大,採用輕箭拋射可達百步開外,重箭則可以在三十步內破甲。
很快,第一波箭雨鋪天蓋地傾泄而下。
崇禎迅即舉起右手以護臂遮護住面門。
這只是個下意識的反應,其實有些多餘。
因為蒙古騎兵的輕箭根本射不穿山文甲,兜鏊也有面甲,足以給崇禎形成不留死角的全面保護。
但是身後的太監以及京營兵只穿了棉甲。
棉甲對火器的防護性能要比鐵甲好,但是對箭矢的防護就不如鐵甲。
尖銳的箭簇將強大的勢能集於一點,還是可以輕鬆射穿厚實的棉甲、造成殺傷,如果射中面門那更是足以當場斃命。
箭雨落下,護牆內當即響起連續的慘叫。
至少有十個以上的火槍手倒在了血泊中。
還有不少火槍手雖然中箭,但問題不大。
「不要慌,穩住!」崇禎繼續大聲吼叫,「穩住,穩住……」
崇禎的身上也中了數箭,不過都被山文甲彈開,沒對崇禎造成任何殺傷。
或許是崇禎的身先士卒,或許是之前的那兩次勝仗給了信心,又或許是因為有五尺高的護牆在,總之護牆後列隊的太監及京營兵竟然奇跡般的沒有崩潰,三百多人竟然從始至終巋然不動,穩穩的立在護牆後。

猜你喜歡